Wednesday, September 22, 2010

神州忏悔录 –读书笔记 (2)

在诸子百家中,作者唯独推崇老子的道家。老子在诸子中,是个极其独特的人,他不借助于仁,德,礼,法,只求助于道。他认为天下若离了道,仁义礼法是无法补救的。道是造化养育者,超越者,启示者,公义者,拯救者。大道拯救世人,似乎是籍着“道的化身”圣人。在《老子》中,老子还用很多笔墨描绘过这个圣人的形象: 他是世人认识道的中介,是天下的牧者;他 不行而知,不见而明;他秉持大道之像,吸引天下前往,得享安息太平;他承袭大道的光明,总是善于拯救世人,将众人从过犯中领回来;他知道荣耀所在,却甘守屈辱之境,知道光明所在,却甘守暗昧之地;他掌握着世人欠债的存根,却不强令偿还;他将自身置之度外,其身却永远长存;他受辱受难,却为主为王……这与《圣经》旧约中的预言和《新约》中所展示的耶稣的见证非常吻合!这真是令人惊叹!对于四书五经完全不熟的我,不知道我们通常对于《老子》是怎么解读的?但是听作者这么解释,分析,觉得很有道理。

而孔子,孟子,墨子,韩非子……那样,将希望寄托在帝王,君子,贤士身上。比如孔子将人分成君子和小人,认为乱世都是小人所为,而救世要靠君子。孔子这种儒家思想影响了我们的整个历史,就是人们都盼望明君,有了明君,就有太平盛世!但是能在钱,权,享乐之间保持谦卑,仁爱的明君难求啊!在中国长长两千多的历史中,却只有百分之二十的时间可以称得上是太平盛世。孔子讲仁爱,礼仪,忠恕,良知,却将这些品德纯粹变成了人间道德法律,没有依靠信仰作为底蕴,没有指出这些美德的源头在什么地方!孔子一再说,为仁由己,欲仁则仁。可是世人偏偏不欲仁! 所以虽然孔子的仁爱呼唤,在普天的滔滔罪恶中,显得义正词严,美仑美奂,却有着致命的弱点,它只靠人本身的良知,修养!所以作者说孔子的仁爱诉求缺乏了人性的根基。孟子仔细窥探人性深处,终于找到了一些向善的要素,于是乐观的断定,这是人人可以自救,远离罪恶的内在动因,内在根据和内在力量 -- 就是这四心: 恻隐之心,是仁爱的开端;羞耻之心,是公义的开端;辞让只心, 是礼仪的开端;是非之心,是智慧的开端。人虽皆有良知开端,却为何行不出来?作者认为,若不信上帝,人的良知开端便没有活水源头,便像一洼死水,尽管时而荡起良知的涟漪,时而溅出一些仁爱的水花,却又怎能流溢天下,成为良善仁爱的浩瀚江河呢?

大道既隐,智慧取代了敬畏,功力取代了公义,德失了道,亦成为一霸天下,一统江山的工具。中国人自相残杀了五百多年,才有秦始皇重新统一 – 不过再也不是统一于神州敬虔道统,而是统一于残酷的人治 – 专政了!

》》》》人本时代:

从汉朝到清朝,神州基本上变成了“人州”,一个个号称“真龙天子”的皇帝,俨然窃取了上帝的尊荣和权威。当一个有罪的有限的人可以无法无天时,当人民不再敬畏神,只敬畏这个人时,神州大地的灾难就在所难免了!两千多个年头,中国一直滚在“人靠人,人斗人,人治人”的人本主义泥潭里。开始是自相残杀,自闭自负,等自己折腾得精疲力尽了,异族便趁虚而入,于是泱泱神州不得不割地赔款进贡。外人离去了,国人立即又自残自虐自闭自负起来。不知多少唱天翻地覆,多少次你死我活,人治专制的花样却没有什么变化,只不过胜者为王,败者为寇,黄帝轮流坐而已。

但大凡大治中兴的年代,均是尊崇”黄老之手“,无为顺道。
文景之治:文帝刘恒,景帝刘启,都酷爱黄老之说,熟读《老子》一书。
光武中兴:刘秀虽熟悉儒家经典,行事却循黄老之说,效法文帝,实行“柔道治国”。
贞观之治:唐太宗李世民以老子为世祖,志尚清净,纯朴简约,敬虔祭祀。
开元之治:唐玄宗李基隆再度崇尚天道,广开道学,亲注《老子》,下诏令一切士庶之家必备。
后来满清康熙年间原始古朴,轻省简单的统治风格,也极靠黄老之说。

反之,从大治天下滑向大乱天下,常常照因于弃道!

作者就这样一一道来,从人与神的关系来观看我们的历史,这是一个全新的角度,让孤陋寡闻的我不时惊叹!这都是真的吗?有这么神奇的事吗?有这么巧的巧合吗?或许,这真的不是巧合?!我就这样慢慢地被作者带进了这条脉络清晰的人神关系主轴里,慢慢地开始放下自己的固执,以开放的心来接受他的新观念。

(待续)

No comments: